根據 RV 所建議的三重劃分,吠陀諸神可以最方便地分為天神、大氣神和大地神。天神是 Dyaus、Varuna、Mitra、Surya、Savitr、Pusan、Asvins,以及女神 Usas、Dawn 和 Ratri(Night)。大氣神是Indra, Apam napat, Rudra, the Maruts, Vayu, Parjanya, 及 Waters。大地神祇是普蒂維 (Prthivi)、阿格尼 (Agni) 和索瑪 (Soma)本身。一些相當低階的神祇沒有被包括在內,部分原因是沒有整首讚美詩是針對他們的。其中兩個屬於天球。特里塔 (Trita) 是一位默默無聞的神,僅在 RV 的獨立詩節中提及,來自印度-伊朗時期。他似乎代表了火的“第三種”或閃電形式。與因陀羅的起源相似,貝在早期就被後者驅逐。Matarisvan 是神聖的存在,也只在 RV 的零散詩節中被提及。他被描述為將隱藏的火從天上降到人間,就像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一樣。在陸地神靈中,某些河流在 RV 中被擬人化並被召喚。因此,Sindhu (Indus) 在一首讚美詩中被頌揚為女神 (x. 75, 2. 4. 6),而 Vipas (Bïas) 和 Sutudri (Sutlej) 在另一首讚美詩 (iii. 33)。然而,最重要和最常受到讚揚的是薩拉斯瓦蒂(Sarasvati)(vi. 61; vii. 95)。儘管這裡的擬人化比其他溪流的情況要遠得多,但在RV中,女神與河流的聯繫從未被忽視。
目前分類:Reg-Veda梨俱吠陀 (54)
- Feb 15 Thu 2024 12:03
Rig Veda(梨俱吠陀)-Book 1(第一冊)-Sukta 61(頌歌61)
- Feb 15 Thu 2024 09:18
Rig Veda(梨俱吠陀)-Book 1(第一冊)-Sukta 60(頌歌60)
- Feb 15 Thu 2024 08:57
Rig Veda(梨俱吠陀)-Book 1(第一冊)-Sukta 59(頌歌59)—阿耆尼
宇宙也被認為分為天地兩部分,阿耆尼有時被認為有兩個起源,事實上,阿格尼專門被稱為“dvi-jánman”,有兩次出生。由於阿格尼在許多住宅中被點燃,據說它也有許多次出生。阿耆尼(Agni)比任何其他神靈與人類生活的聯繫更為密切。他是唯一被稱為 grhá-pati(居士) 之主的神,並且經常被稱為人類住宅中的客人 (átithi)。他是一位不朽的仙人,居住在凡人之中。因此,他被稱為人類最近的親屬。他最常被描述為父親,有時也被描述為崇拜者的兄弟,甚至兒子。他既把人的祭品帶到神面前,也把神帶來祭祀。因此,他是一位典型的使者(dutá),被諸神和人類任命為「祭品攜帶者」。
- Feb 15 Thu 2024 08:53
Rig Veda(梨俱吠陀)-Book 1(第一冊)-Sukta 58(頌歌58)
阿耆尼的神話除了他的祭祀活動外,主要涉及他的各種出生、形態和住所。人們常提到他每天用兩根引火棒(aránis)進行作業,這根引火棒就是他的父母或母親。烈火(阿耆尼)從乾木中誕生,充滿活力;孩子一出生就吞噬了他的父母。生下他的十個少女是指點火者的十個手指。由於點燃烈火所需的力量,他通常被稱為「力量之子」(sáhasah sunúh)。每天早上出生的他都很年輕;同時,沒有任何祭祀比阿耆尼年長,因為他進行了第一次祭祀。再次強調,阿耆 尼在空中水域的起源經常被提及:他是水域的胚胎;他是水中的胚胎。他在水中被點燃;他是一頭在水中長大的公牛。作為「水之子」(ii.35),他已成為獨立的神。有時他也被認為潛伏在陸地水域。阿耆尼在水中的這個概念在Rig-Veda中是一個突出的概念。第三,人們常提到阿耆尼的天界起源:他出生在最高的天堂,被印度普羅米修斯馬塔里斯萬從天上帶下來;人類獲得火被認為是眾神的恩賜,也是Matarisvan的產物。Matarisvan(摩多利首)通常被認為是火神阿耆尼的別名。 摩多利首在梨俱吠陀中共被提到27次。沒有單獨的頌歌獻給他,他通常被與阿耆尼和毗婆藪聯繫在一起。婆羅門教中的摩多利首與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非常相似;他在天界發現了被藏起來的火,用摩擦的方法將火種取出,然後送給婆利古仙人。從此人間就有了火。太陽(vii.63)進一步被視為阿耆尼的一種形式。因此,阿格尼是明亮天空中的天堂之光;他出生在空氣的另一邊,看到了一切;他隨著早晨太陽升起而誕生。因此,烈火具有三重特徵。他的出生有三次或三次;諸神將他塑造成三重;他是三重光;他有三個頭,三個身體,三個站。烈火的這種三重性質在 RV 中得到了明確的認識,並代表了印度最早的三位一體。
- Feb 15 Thu 2024 08:43
Rig Veda(梨俱吠陀)-Book 1(第一冊)-Sukta 57(頌歌57)
根據梨俱吠陀所建議的三重劃分,吠陀諸神可以最方便地分為天神、空氣神和大地神。天神是 Dyaus、Varuna、Mitra、Surya、Savitr、Pusan、Asvins,以及女神 Usas、Dawn 和 Ratri,Night。大氣神是因陀羅、阿帕姆•納帕特、樓陀羅、馬魯特、瓦尤、帕賈尼亞和沃特斯。陸地神祇是普蒂維 (Prthivi)、阿格尼 (Agni) 和索瑪 (Soma)。這本讀物包含了獻給所有這些神的讚美詩,並儘可能用梨俱吠陀的文字詳細介紹了他們的性格。一些相當低級的神祇沒有被包括在內,部分原因是沒有整首讚美詩是針對他們的。其中兩個屬於天體。特里塔 (Trita) 是一位默默無聞的神,僅在 RV(梨俱吠陀) 的獨立詩節中提及,來自印度-伊朗時期。他似乎代表了火的“第三種”或閃電形式。與因陀羅的起源相似,貝在早期就被後者驅逐。Matarisvan 是神聖的存在,也只在梨俱吠陀的零散詩節中被提及。他被描述為將隱藏的火從天上降到人間,就像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一樣。在陸地神靈中,某些河流在 RV 中被擬人化並被召喚。因此,Sindhu (Indus) 在一首讚美詩 (x. 75, 2. 4. 6) 中被尊奉為女神,而 Vipas (Bïas) 和 Sutudri (Sutlej) 在另一首讚美詩 (iii. 33)。然而,最重要和最常受到讚揚的是Sarasvati(妙音天女)(vi. 61; vii. 95)。儘管這裡的擬人化比其他溪流的情況要遠得多,但在房車中,女神與河流的聯繫從未被忽視。
- Nov 06 Mon 2023 11:03
Reg Veda 梨俱吠陀 HYMN LVI. Indra. 第一冊 讚美詩 56 因陀羅
除了弗陀羅之戰的中心神話外,還有幾個小故事與因陀羅有關。在不同的段落中,他被描述為粉碎了黎明女神烏薩斯的汽車(iv.51);這一特徵可能是基於因陀羅因黎明延遲而推遲太陽的概念。據說他還阻止了太陽的戰馬,顯然是通過使後者失去了汽車的一個輪子。因陀羅也與贏得索瑪的神話有關。因為老鷹從至高的天堂為他帶來了不朽的力量。另一個神話是因陀羅在薩拉瑪的幫助下捕獲了被稱為帕尼斯的惡魔關在山洞裡的牛。
儘管混合了神話元素,但可能有歷史依據的各種故事都講述了因陀羅幫助個別門徒(例如蘇達國王)對抗陸地敵人的故事。
- Nov 02 Thu 2023 08:08
Reg Veda 梨俱吠陀 HYMN LV. Indra. 第一冊 讚美詩 55 因陀羅
偉大的宇宙行動通常歸因於因陀羅。他平息了顫抖的山脈和平原。他鋪張天地如獸皮;他把天地分開,就像兩個輪子被軸分開一樣。他在一瞬間將不存在變成了存在。有時,天地的分離和支撐被描述為因陀羅戰勝了將天地結合在一起的惡魔的結果。
- Oct 27 Fri 2023 15:13
Reg Veda 梨俱吠陀 HYMN LIIV. Indra. 第一冊 讚美詩 54 因陀羅
Vrtra並贏得光明。當他殺死Vrtra,為人類釋放水時,他將太陽置於天空中。當因陀羅將蛇從空中吹落時,太陽發出光芒。這裡通常沒有提及弗拉之戰。簡單地說,因陀羅找到了光明;他獲得了陽光,或在黑暗中發現了陽光,並為它開闢了道路。他創造了黎明和太陽;他用黎明和太陽打開黑暗。乳牛們。與太陽和黎明一起提到的,或者單獨與太陽一起提到的,如因陀羅發現、釋放或贏得的,這裡可能是早晨的光束,在其他地方與從黑暗的馬厩裡出來的牛相比。因此,當黎明迎接因陀羅時,他就成為了牛群之主。當弗陀被克服時,他使夜晚的乳牛可見。雷雨天的黑暗之後太陽的恢復和黎明時太陽從黑夜的黑暗中恢復之間似乎存在混淆。後一個功能可能是前一個功能的擴充。因陀羅與雷暴的聯繫在一些章節中沒有神話意象,據說他創造了天堂的閃電並引導了水的運動向下。在弗陀之戰中,隨著牛和太陽的勝利,也與索瑪的獲得有關。因此,當因陀羅將蛇從空中趕走時,就出現了火焰,即太陽,和Soma;他和乳牛同時贏得了Soma。
- Oct 23 Mon 2023 13:17
Reg Veda 梨俱吠陀 HYMN LIII. Indra. 第一冊 讚美詩 53 因陀羅
因陀羅體量巨大 ;因此,即使地球有十倍大,他也將與地球相等。他的偉大和力量一直被人們所銘記: 無論是神或人都沒有達到他力量的極限;諸神中無人知曉像他這樣的人。因此,諸如 sákrá 和 sácivant mighty、sácipáti 力量之王、satákratu 擁有一百種力量等各種綽號都是他的特徵。
Soma的鼓舞,並在Mauts的護送下,他攻擊了主要的乾旱惡魔,通常被稱為 Vrtra,但通常也被稱為蛇 (áhi)。大戰一觸即發,天空震動。他用他的閃電擊碎了圍繞著水域的弗陀羅,因此獲得了專有的綽號”Apsu-jit”,即”征服水域”。這場被認為不斷更新的衝突的結果是,他刺穿了大山,釋放了像被囚禁的牛一樣被壓抑的水。衝突中的自然元素幾乎總是閃電、山、水或河流,而閃電、雷、雲、雨很少被直接命名。這些水域通常是陸地的,但也經常是空中和天上的。雲是山脈(párvata,girí),惡魔躺在上面或居住在上面,或者因陀羅將它們從那裡驅逐下來,或者被他劈開以釋放水。或者,雲是一塊岩石(ádri),包圍著牛(水有時被稱為),然後他將它們釋放出來。雲,蘊含水,也像牛;它們也以乳房 (údhar)、泉水 (útsa)、木桶 (kávandha) 和桶 (kósa) 等名稱出現。此外,雲朵看起來像是空中惡魔的堡壘(púras),被描述為移動的、秋季的、由鐵或石製成的,數量為 90、99 或 100。因陀羅。粉碎它們並被稱為“堡壘毀滅者”(parbhíd)。但因陀羅的主要且具體的綽號是「Vrtra-slayer」(Vrtra-hán),因為在神話中,與惡魔的戰鬥至關重要。在這場戰鬥中,馬魯特人是他的常規盟友,但Agni(阿耆尼)、Soma(月神)和Visnu毗施努也經常協助他。因陀羅也與許多小惡魔發生衝突。有時他被描述為消滅一般的惡魔,如羅剎或阿修羅。
- Oct 13 Fri 2023 07:54
Reg Veda 梨俱吠陀 HYMN LII. Indra. 第一冊 讚美詩 52 因陀羅
Dyaus。但從其他段落推斷他是眾神之中的技師Tvastr。阿耆尼被稱為因陀羅的雙胞胎兄弟,而Pusan(vi.54)也是他的兄弟。他的妻子是經常被提及的Indrani。因陀羅與其他各種神祇有聯繫。Maruts(i.85)是他的主要盟友,在他的衝突中不斷幫助他。因此,伴隨著馬Maruts的綽號“Marútvant”是他的特色。阿耆尼是最常與他結合為雙重神性的神。因陀羅也常與伐樓那(vii. 86) 和風神瓦尤(Vayu) 配對,但很少與索摩(soma;月神) (viii. 48)、布拉斯帕蒂(Brhaspati) (iv. 50 )、普山(Pusan) 和毗濕奴(Visnu) 配對。
- Oct 02 Mon 2023 15:31
Reg Veda 梨俱吠陀 HYMN LI. Indra. 第一冊 讚美詩 51 因陀羅
大約四分之一的 RV 讚美詩中單獨援引因陀羅,遠遠多於對任何其他神靈的稱呼;因為他是吠陀人民最喜愛的民族神。與萬神殿中的任何其他成員相比,他在身體方面更加擬人化,並且更加重視神話意象。他主要是雷暴之神,征服了乾旱或黑暗的惡魔,釋放了水域或帶來了光明。其次,他是幫助勝利的雅利安人戰勝原住民敵人的戰神。
- Sep 26 Tue 2023 08:26
Reg Veda 梨俱吠陀 HYMN L. Sūrya. 第一冊 讚美詩 50 蘇利耶(太陽神)
大約有十首讚美詩是獻給蘇裡亞的。由於這個名字既指太陽又指神,蘇利耶是太陽神中最具體的一位,他與發光體的連結總是存在於預言家的腦海中。蘇利耶之眼曾多次被提及;但蘇利耶本人也常被稱為密特拉和伐樓那、阿格尼和眾神的眼睛。他目光遠大,洞察一切,是全世界的眼目;他能看見一切眾生,以及凡人的善行和惡行。他激勵人們去開展他們的活動。祂是所有移動或靜止的事物的靈魂或守護者。他的馬車由一匹名為 etasá 的駿馬或七匹名為 hárit bays 的敏捷母馬牽引。
- Sep 22 Fri 2023 07:51
Reg Veda 梨俱吠陀 HYMN XLIX. Dawn. 第一冊 讚美詩 49黎明(女神)( Ushas)
- Sep 15 Fri 2023 11:22
Reg Veda 梨俱吠陀 HYMN XLVIII. Dawn. 第一冊 讚美詩 48 黎明(女神)( Ushas)
Ushas( 吠陀梵文:उषस् / uṣás)是印度教中的吠陀黎明女神。大衛·金斯利(David Kinsley) 說,她反復出現在梨吠陀讚美詩中,在那裡她“始終與黎明等同,隨著每天來到世界的光明而顯現自己,趕走壓迫性的黑暗,趕走邪惡的惡魔,喚醒所有生命,設置萬物”在行動中,讓每個人都去履行自己的職責”。她是所有生物的生命,是行動和呼吸的推動者,是混亂和混亂的敵人,是宇宙和道德秩序的吉祥喚醒者,在印度教中被稱為“Ṛta”。烏莎斯是《梨俱吠陀》中最崇高的女神,但不如三位男性吠陀神Agni、Soma和因陀羅那麼重要或核心。她與其他主要的吠陀男性神靈處於同等地位。她被描繪成一位打扮精美的年輕女子,騎著一輛或一百輛由金紅馬或牛拉著的金色戰車,在她穿過天空的道路上,為吠陀太陽神蘇里亞(Surya)開路。吠陀經中一些最美麗的讚美詩是獻給她的。她的妹妹是“Nisha”或Ratri,夜之神。
- Sep 05 Tue 2023 10:38
Reg Veda 梨俱吠陀 HYMN XLVII. Aśvins. 第一冊 讚美詩 47 阿斯文
與其他神祇相比,他們與蜂蜜 (mádhu) 的聯繫更為密切。他們渴望蜂蜜並飲用它。他們的皮膚充滿了蜂蜜;他們倒出了一百罐蜂蜜。他們有一根蜜刺;他們的車是蜂蜜色的,載著蜂蜜。他們給蜜蜂餵蜂蜜,並與蜜蜂進行比較。然而,他們也喜歡SOMA,被邀請與Usas和Surya一起喝。他們的車像陽光一樣,連同其所有部件,都是金色的。它是三重的並且有三個輪子。它比想像、比眨眼還要快。它是由三位神技師 Rbhus 打造的。它由馬牽引,更常見的是由鳥類或有翼的駿馬牽引。有時由一頭或多頭牛,或由一頭阿薩(rásabha)。越過五國;它在天空中移動;一日遊歷天地;它繞著遠處的太陽轉。他們的旋轉路線(vartís)這個幾乎專門適用於他們的術語經常被提及。它們來自天上、空中、大地,或者來自海洋;他們住在天海中,但有時他們的位置被稱為未知。它們出現的時間是黎明和日出之間:當黑暗籠罩在紅潤的牛群中間時;Usas喚醒了他們;他們開著車跟著她;在它的束縛下,Usas(黎明女神)誕生了。他們駕著車降落到地面並接受信徒的供奉。他們不僅早上來,中午和日落時也來。他們驅散黑暗,驅逐邪靈。
- Sep 01 Fri 2023 08:13
Reg Veda 梨俱吠陀 HYMN XLVI. Aśvins. 第一冊 讚美詩 46 阿斯文
他們是雙胞胎,形影不離,儘管有兩三個段落表明他們可能曾經被認為是不同的。他們年輕卻又古老。其光明、光輝、金光、美麗,以蓮花華嚴莊嚴。他們是唯一被稱為金道 (híranya-vartani) 的神。他們強壯而敏捷,像思想或鷹一樣敏捷。他們擁有深奧的智慧和神秘的力量。他們最獨特和最常見的兩個綽號是“dasrá Wonderrous”和“násatya true”。
這兩位神祇是繼因陀羅、阿格尼和索瑪之後最著名的神祇,在五十多首整首讚美詩和其他幾首讚美詩的部分內容中都被援引。儘管他們的名字(asv-in horseman)純粹是印度的,儘管他們無疑屬於光明神族,但他們所代表的現象卻是不確定的,因為很可能他們的起源要在很早的前世中尋找。
- Aug 25 Fri 2023 10:15
Reg Veda 梨俱吠陀HYMN XLV. Agni. 第一冊 讚美詩 45 阿耆尼
作為祭火的化身,阿格尼的重要性僅次於因陀羅(ii.12),至少有 200 首讚美詩中提到過。他的外貌擬人化還很初級,主要與火的祭祀方面有關。因此,他有著黃油般的背部、火焰般的頭髮、黃褐色的鬍鬚、鋒利的下巴和金色的牙齒。人們經常提到他的舌頭,眾神用牠吃祭品。他的頭在燃燒,面朝四面八方。人們將他與各種動物進行比較:他像一頭咆哮的公牛,有鋒利的角;當他出生時,通常被稱為小牛;他就像一匹帶來眾神的馬一樣被點燃,並負有向他們傳達祭品的軛。他也是神鳥;他是天空的雄鷹;住在水中,如鵝;他有翅膀,他佔據了樹林,就像鳥兒棲息在樹上一樣。木頭或酥油是他的食物,融化的黃油是他的飲料;他一日三餐。他是眾神吃祭物的嘴;他的火焰是勺子,他用它來灑向眾神,但他也被要求親自消耗祭品。有時,儘管幾乎總是與其他神一起,他也會被邀請喝索瑪汁。他的光輝備受關注:他像太陽一樣閃耀;他的光彩如黎明和太陽的光芒,又如雨雲的閃電。即使在夜晚,他也會發光,用他的光芒驅散黑暗。另一方面,當他入侵森林並像理髮師一樣剃掉大地的鬍鬚時,他的道路是黑色的。他的火焰如波濤洶湧,他的聲音如天雷。他的紅煙升向蒼穹;就像立柱的人一樣,他用煙霧支撐著天空。“煙旗”(dhuma-ketu)是他常用且專有的綽號。他有一輛閃閃發光的金色閃電汽車,由兩匹或多匹紅褐色的駿馬牽引。他是祭祀的戰車御手,用他的戰馬將眾神帶上車。他是天之子(Dyáus),通常被稱為天地之子(i. 160)。他也是水的子孫。諸神將他創造為雅利安人或人類的光明,並將他置於人類之中。因陀羅被稱為阿格尼的孿生兄弟,並且與他的聯繫比任何其他神都更密切。
- Aug 22 Tue 2023 08:49
Reg Veda 梨俱吠陀HYMN XLIV. Agni. 第一冊 讚美詩 44 阿耆尼
這一首讚美詩羅列了許多印度教的神靈,我們從詩句的內容,可以知道阿耆尼—火神,身為人類與神靈之間的橋樑,不負眾望的將神靈帶到了祭祀的現場,然後祭師讀頌者讚美詩,歌頌著偉大的天神,並且奉獻眾多的祭品,其中最讓天神們喜愛的就是由爬山虎所製成的Soma汁。據說Smoa汁是天神們強大能量的來源。
- Aug 18 Fri 2023 08:59
Reg Veda 梨俱吠陀HYMN XLIII. Rudra. 第一冊 讚美詩 43 樓陀羅
- Aug 16 Wed 2023 09:03
Reg Veda 梨俱吠陀HYMN XLII. Pūṣan. 第一冊 讚美詩 42 Pūṣan(太陽神普山)
Pūṣan(梵文:पूषन्,羅馬化:Pūṣan)是印度教吠陀太陽神,也是Adityas之一。他是相遇之神。Pūṣan負責婚姻、出行、道路、飼養牲畜。他是一位精神導師(psychopomp),引導靈魂前往另一個世界。他保護旅行者免受強盜和野獸的侵害,並保護人們免受其他人的剝削。他是一位支持性的嚮導,一位“善良”的神,帶領他的信徒走向豐富的牧場和財富。